审计学习

首页 / 交流研讨 / 审计学习 / 正文

新常态下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对策与建议

发布日期:2017-09-29  浏览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新常态成为改革及过渡期的一系列现象的代名词。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作为新常态下促进企业健康运营的不可或缺力量,内邵审计应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能。本文从新常态下内邵甲计质量的重要性、主要不足、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及分析。对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内部甲计质量,提出了强化胜任能力建设、改善审计机制环境、强化质量控制手段、加强成果分析利用的措施和建议,以期更好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审计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随后新常态成为改革及过渡期系列现象的代名词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变缓、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创新为驱动等特点给企业带来无处不在的机遇与挑战,也对内部审计提出更高要求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一如何适应高要求,迎接新挑战,内部审计不仅要变革理念、转变职能,更要从审计自身质量抓起,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客观分析审计质量存在的不足,科学制定提高审计质量措施,长远谋划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一、新常态下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国家审计署在《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中强调要“严格审计质量控制,使审计结沦更公允,让审计人员更有公信力”,明确了新常态下审计质量的重要作用新常态的本质是提质增效,对于企业内部审计而言,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完善自身管理、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更寄托着企业高管层、审计报告阅读者对审计工作的迫切要求和希望,是适应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功能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从高位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及风险,会对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问题及风险通常在其初始阶段的负面影响最小,若此阶段能将其扼制并避免其扩大化,将取得事半功倍的风险控制效果。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早已从查错防弊向促进组织价值增值转变,而提高审计价值增值效果的最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提高审计质量。通过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可以及时扼制内外环境剧变给企业带来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风险,促进企业构筑坚实风险抵御防线,防范企业业绩及管理出现断崖式下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树立公正客观、权威务实的良好形象

良好形象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最好保障,其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及利益相关者的认可程度,而认可程度来源于审计所创造价值。因此新常态下衡量和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成绩,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审计质量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及企业制度要求,审计质量是否有助于达到预定审计目标,审计质量是否符合新常态下企业发展需要,只有切实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才能充分展现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树立内部审计公正客观、权威务实的良好形象,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度。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持续长远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经过持续发展,现阶段已经进人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寻求突破的阶段。与国家审计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理念、审计环境、审计技术方法、审计内容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无法取得变革性突破的情况下,只有切实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二次创业,将内部审计质量作为提升审计管理能力、促进审计价值实现的根本,才能把握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规律,更好促进内部审计事业长远发展。

二、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主要不足

从定来看,现阶段对内部审计质量尚无权威定义,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 ,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近年来 ,企业内部审计通过深入开展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业务转型及职能转变 ,不断规范及完善审计制度体系及质量控制手段 ,审计内外部环境大幅优化,工作趋于规范,质量逐年提高 ,致使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程序性不足逐步减少,更多体现在审计内容方面,审计质量控制手段也逐步从“以程序控制为主,兼顾内容控制”向“以内容控制为主,兼顾程序控制”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审计内容成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控制方向。

表一以审计制度体系完善程度为划分维度 ,对在不同阶段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质量控制手段进行了分类。

因此 ,新常态下审计内容质量控制将成为重点,审计内容质量高低将紧密关系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从新常态下审计重点关注内容来看 ,内部审计质量不足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创新力不足。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被提升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刘家义审计长在2015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以创新精神谋划好十三五审计工作”,可见创新将成为国家审计履职尽责的动力源泉。企业内部审计也应顺势而为,以创新引领内部审计发展,从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组织模式、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审计模式固化、审计思路陈旧、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组织管理僵硬、审计报告同质化严重等创新不足 ,迫切需要做出创新及变革。

(二)时效性不强。时效性是对审计质量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存在不少时效性不强的审计项目,表现为从审计通知书下发、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发文至问题整改下达历时过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认同度低,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无法及时确认签字;审计发现问题和风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整改,大幅降低了审计效率及效果。

(三)前瞻性不足。前瞻性审计将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审计总署( U.S.Govern- 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瞻性审计就是在危机形成之前,通过分析有关事项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挑战,为政策制定提供有用的信息。与之相比,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属于典型事中或事后审计,缺乏前瞻性。在审计立项阶段,对企业重点领域政策变化、发展形势、风险事项缺乏预判,难以抓住企业管理热难点,为企业准确把脉;在审计过程中,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掘及快速反应能力不足,无法将问题风险及时遏制,确保损失及负面影响最小化;在报告阶段,提出完善企业管控的前瞻性建议少,提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合理建议少;在成果展示阶段,重大场合彰显审计阶段性成果的机会不多。

(四)深入度不够。审计深入度客观体现审计质量,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深人度不够,审计数据及问题分析仅是对数据统计及问题罗列,停留在数据表层及问题表象,未透过现象发现深层次问题;无法深入理解管理层战略及思路,内部审计的目的和最终实现效果与管理层期望存在较大差异;审计意见和建议欠缺开拓视野、独特视角,站位不高,无法全方位、多层次解析审计结果,为管理层提供系统综合的决策参考。

(五)可读性不强。审计报告反映报告阅读者对审计的直观印象,应在有限篇幅体现最有价值的信息,要具备表意准确、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客观公允特点受限于文字表述及提炼能力,部分审计报告可读性不强,报告重点不突出、事项描述不清楚、问题定性不准确、评价主观性强、专业性术语多,建议缺乏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影响审计成果转化。

(六)成果转化不力。现阶段企业内部大量审计成果仅是对特定事项、特定问题及风险披露,对某一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分析及披露少,审计发现问题零散,未能形成多维审计成果或专项审计简报,建议不够综合、宏观和系统,给管理层传递的信息零散,管理层无法依据审计结果做出科学决策,内部审计需要在多视角、多要素整合分析利用审计成果上迈出更大步伐。

三、新常态下制约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从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来看,制约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独立性、审计技术方法、人力资源、审计制度、质量控制手段、审计环境等诸多因素。本文认为新常态下制约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因素包括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是指与人力资源相关因素,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审计环境、质量控制手段、成果运用因素。表二将各制约因素对内部审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行了归类,以分析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不足是由何种因素所致,进而找到解决质量不足的突破口。

从各制约因素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可以看出:

 (一)人力资源是决定审计质量的核心因素

对审计创新力、前瞻性、时效性、深人度、可读性、成果转化六个方面产生影响,从人员数量来看,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会导致业务开展与人员数量不匹配,严重影响审计一质量,其主要包括管理层对审计重要性认识不够,审计职业通道狭窄、薪酬待遇不高导致吸引力不足等原因。从专业胜任能力来看.专业胜任能力较大程度影响审计质量,如财务背景人员居多、其他专业人员少会影响审计深入度;审计人员文字能力不够会影响审计报告可读性、深入度;审计人员从业经验欠缺,对审计操作具体流程、方式方法不熟悉,会容易遗漏问题及忽视风险。从审计人员沟通能力来看,沟通能力欠缺则容易导致审计工作受阻及低效率,管理层及被审计单位认可度低,影响成果转化。

 (二)审计环境是保障甲计质量的关键因素

对时效性、成果转化、创新力、深人度四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管理层认可度来看,若内部审计无法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工作会遇到阻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审计整改的落实打折扣,难以及时把发现问题整改、成果转化落到实处。从审计激励机制来看,现阶段增收节支、挽回经济损失等审计成果缺乏统一定量认定标准,故难以建立审计专项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审计人员做强做优积极性,影响审计创新力及深入度。从轮岗交流机制来看,审计人员流动性不强容易形成固化及定式思维,导致工作缺乏新意影响审计创新力及深入度:从审计风险方面来看,首先内部审计难以发现所有问题,存在固有风险;其次被审计单位会趋利避害合谋绕过内部控制或掩盖修饰缺陷,存在控制风险;再次审计发现问题与审计人员经验、能力、技术方法密切相关,存在检查风险,故存在内部审计存在忽视和遗漏重大缺陷、风险的可能。

(三)质量控制手段是约束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深入度、可读性、成果转化三个方面产生影响,从审计评价标准来看,现阶段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定量或定性评价标准缺乏,造成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定性评价客观性易受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影响,审计质量难以控制,同时部分行业标准与企业实际结合度和适用性不够,不利于客观准确评价。从责任追究机制来看,完善的审计责任追究应包含对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双向约束,缺失审计人员责任追究会导致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降低审计效率效果,缺失被审计单位责任追究会使审计权威性受到挑战,导致“整改走过场、屡审屡犯”的行为。

(四)成果运用是体现审计质量的客观因素

对时效性、成果转化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监督体系作用来看,现阶段内部审计参与监督体系方式主要是审计与纪检监察合并实施,与监督体系内部其他部门联动不够,特别是在结果联合督办、监督成果通报、日常资源共享、监督联席会议等方面仍需增强。从信息披露机制来看,内部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不畅通,会导致重大审计结果无法及时递交管理层或在公开场合或公众平台公布,难以树立审计权威,影响审计成果转化。

四、适应新常态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将以内向服务为中心,实现“四个转变”,即审计定位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审计目标从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风险评估及决策支持转变;审计方式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转变;审计职能从单纯性审计向综合分析评价、提供咨询服务的转变。

根据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结合内部审计质量主要不足及上文制约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新常态下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就是要解决人力资源这一核心因素及审计环境、质量控制手段、成果运用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审计的专业性、独立性、前瞻性、权威性,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强化胜任能力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新常态下提高审计质量首先要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而加强培训和学习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是要通过组织集中培训或学习活动,邀请系统内外专家或知名教授学者授课,促使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通过相关机制,鼓励审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积极参加CIA及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积极开展参与内部审计理论研讨提高审计人员理论水平。

二是提高访谈、询问等沟通能力技巧,部分舞弊行为往往很难通过审计书面查证发现,大量舞弊行为已被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所发现,因此需要迫切提高审计访谈沟通技巧,以有效发现审计线索、识别舞弊。

三是开展舞弊识别培训,重点开展对舞弊方式方法、重大线索核查、重点问题突破等内容培训,提高舞弊识别能力

(二)改善审计机制环境,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常态下提高审计质量既要优化制约审计质量的体制机制问题,又要充分调动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实施审计结果公告,通过企业通报、公告将部分市计结果公开发布,在重要会议上对阶段性审计结果专题通报,增强审计权威性;采取审计简报、专题汇报等方式及时向领导层汇报重大问题及风险,加大审计建议执行力度和时效性。

二是建立审计激励机制,对审计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对界定较为模糊的审计成果,如增收节支、挽回损失的内容、标准、范围,要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成立审计成果认定委员会,逐步推动建立审计成果激励机制。

三是建立轮岗交流机制,目的是要盘活审计资源,逐步解决审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问题,提高审计创造力,推动审计人员系统内定期横、纵向交流,加强与业务系统的外部交流,促进优秀审计人员和业务系统人员双向流动。

四是深化职业通道搭建,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提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根据审计职业特点,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确保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应建立“行政职级+专业职级,’的双通道体系,设立审计专业职级,严格配置行政职级,保障审计人员待遇和职业发展通道。

五是统筹后备人才培养,需要统一规划和培养审计人才,以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影响,既要加大相关系统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建设审计梯队,调整队伍结构,优化年龄层次,更要实施审计人员定向培养,由审计统一组织相关毕业生招聘,建立审计系统内部造血机制。

(三)强化质量控制手段,保障审计效率效果

一是建立完善审计标准,建立各类审计通知书、方案、报告基本模板,编制审计工作实施指引,列举各类型审计关注点、风险点、控制方法、改进方向等内容,同时审计评价应不受本位主义影响,不受内外环境干扰,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评价到什么程度,不作无依据评价,不作审计内容关联度不高评价,不作过度评价,坚持职业操守客观评价。

二是深度推进信息化,国家审计以“金审工程”为依托,搭建大型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审计、联网审计成为新常态。因此内部审计要顺应信息化审计趋势,深人推动审计业务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强审计数据综合治理、审计自动取数、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大数据审计及在线联网审计。

三是加强业务过程审核,要增强方案的目标性和操作性,注重对审计对象、有关事项的审前调查,审计方案要内容周全、洋略得当、重点突出,人员分工要明确合理;要优化报告的内容结构,进行篇幅控制和内容优化,力求报告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文字精练,增强审计建议针对性和可行性,提高成果转化效果。

四是加大审计督导力度,督导代表性审计项目,对不符合审计规范的方法、程序,现场及时督促整改,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收集下属单位基本情况、相关报表、重大事项资料,形成审计资料库。

五是强化质量评价与评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制度,实行审计项目质量量化评分机制,纳人审计部门和个人考核,设立内部质量控制岗位,对审计活动进行程序性审查和质量评估,积极参加优秀审计成果评选,深化审计报告解读,以发现不足及缺陷,牢牢把握审计质量。

(四)加强成果分析利用,增强成果运用效果

一是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对审计共性问题梳理,整合、提炼、分析审计成果,主动及时向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综合分析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组织开展审计成果运用经验交流,总结推广典型成果运用案例,促进成果更优转化。

二是优化审计整改落实机制,将审计整改完成率、内控达标率纳入下属单位经营目标责任状考核,推动审计整改与考核挂钩,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复查,通报检查结果以促进审计整改。

三是加强监督资源共享与系统联动,收集纪检监察、法务等相关资料再根据线索查证,提高识别舞弊效率、效果,健全完善审计成果共享机制,与纪检监察、法务、组织人事、企管等部门共享审计成果,促进“一果多用”,加大审计成果的运用力和威慑力。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内外环境变化对审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内部审计质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力不足、时效性不强、前瞻性不足、深人度不够、可读性不强、成果转化不力等内容性不足方面。新常态下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将是一项贯穿审计整个环节的连续系统工程,只有找准制约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因素,以提高审计专业胜任能力,调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落脚点,优化审计机制环境,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加强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利用,才能克服新常态下审计质量的诸多不足,提升审计质量,彰显审计价值,进而促进内部审计长远发展。

 

来源:内审之友(微信号:china-au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