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习

首页 / 交流研讨 / 审计学习 / 正文

内审人「吹哨」的艺术

发布日期:2020-03-06  浏览量:

内审人「吹哨」的艺术


谏官是吹哨人的鼻祖




昨天吴勰老师的文章中谈到了「吹哨人」。


网上说「吹哨人」一词起源于英国。但从「吹哨人」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来看,其实中国在2600多年前就有了专职的吹哨人,他们就是谏官。


春秋初年,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此后,谏官在历朝历代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在史书中,还是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们的影子。


谏官作为吹哨人,他们谏(即吹哨)的效果千差万别,有的因为明谏名垂青史,有的因为死谏被株连九族。


何也?


沈道位老师说得好,吹哨人和被吹哨的人要有胸怀。吹哨人不仅要有良知和勇气,还要懂得吹哨的规矩,把握吹哨的时机,掌握吹哨的艺术。如果吹哨的方式不好,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吴勰老师说,内审人是企业的第二种声音,是企业的吹哨人。


作为企业的吹哨人,除了要呼吁企业建立保护吹哨人的机制外,内审人如何吹好哨呢?



吹哨的六个步骤




在谈吹哨之前,我们先看看吹哨有几个步骤。我个人觉得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该不该吹哨?


当看到或者发现一个事情后,我们要思考要不要吹哨,或者根据吹哨的标准判断该不该吹哨。


第二步,对谁吹哨?


当决定要吹哨后,我们要考虑该对谁吹哨。如果对一个错的对象吹哨,无异于对牛弹琴,哨即使吹响了,可能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第三步,何时吹哨?


当决定了要吹哨,也明确对谁吹哨后,我们要考虑何时吹哨。太早,可能成了先驱;太晚,时机过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尤为重要。


第四步,用何方式吹哨?


当决定了要吹哨,也明确了对谁吹哨、何时吹哨后,我们要考虑如何吹哨,也就是用什么方式吹哨。因为,吹哨的方式对了,我们才更可能吹响哨。遇到重大问题,内审人不吹哨不行,但不按规矩、不讲方式方法随意吹哨甚至乱吹哨也不行。


第五步,用多大力气吹哨?


决定了要吹哨,明确了对谁吹哨、何时吹哨,且知道了用什么方式吹哨后,我们要考虑用多大力气吹哨。因为,力气小了,哨声太小,对象听不见;力气大了,哨声太响,震得对象耳朵疼,可能会引起反感。所以,时机很重要,力度也很重要,过犹不及。


第六步,吹响哨怎么办?


当前面五步都做完了,哨也吹响了,是不是什么都不用管、万事大吉了呢?我想,可能不是的。如果吹响了哨,却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吹哨就没有结束,还应该继续吹哨。如果吹响了哨,也达到了目的,是继续吹,还是把哨藏起来呢?这也是一个问题。



内审人吹哨的艺术




当我们分解看吹哨的六个步骤,发现吹哨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所谓艺术,就是知道对「对的事、对的人」在对的时机、用对的方式、对的力气吹响哨。


言归正传,我们来探讨内审人吹哨的艺术。


01

     

什么样的事情内审人该吹哨?

谭丽丽老师常言,内审要关注领导关心的重点、管理的难点、员工热议的焦点,因为这三点堪称企业的「巴尔干火药桶」。


领导最关注什么呢?


第一位的肯定是安全,因为安全重于泰山,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中除了生理需求外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需求。


领导的安全性体现在无事就是本事,生产经营不出事,稳定不出事,干部不出事,自己也别出事。


管理的难点在在哪里呢?


看看巴尔干半岛、看看金三角就知道了,就在部门之间的接口部位,过了有摩擦起争执,不及成了「三不管地带」。


员工热议的焦点是什么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员工的利益受损,或者利益分配不均,有人多占、有人少占、有人没占时,就会有热议,就会有举报。


对于类似的事情,涉及企业的利益,涉及企业的存亡,内审人需要吹哨。


02

     

内审人该对谁吹哨?


这个问题涉及内审人向谁汇报的问题,同时也涉及谁能解决问题的问题。


因为需要吹哨的问题,一般都是急难危重问题。


如果选错了吹哨对象,可能就会错过好的解决时机。


比如,我们发现了一个舞弊问题,如果我们不向上汇报,只要求被审计单位处理,被审计单位不仅十有八九不会处理,甚至还会趁这个时机销毁证据或串通口供、对口型。


再比如,我们发现了一个涉及追回损失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处理,而是选择层层向上汇报,等领导批复下来,损失追回的时机可能也错过了。


所以,选择好吹哨对象至关重要。


03

     

内审人何时吹哨?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孙子提出的「道、天、地、将、法」中的「天」即是时机,也就是对的时间。


我们还拿舞弊审计来说,当我们只是看到了舞弊的苗头,但还没有掌握关键的证据时,能不能吹哨?


显然不能,因为这时的吹哨无异于打草惊蛇。所以,吹哨并非越早越好。


再拿业务发展的问题来说,当一个新业务形势未明朗的时候,可能很多人的判断都是错的,内审人也不例外。如果内审人看到了风险就吹哨,很可能就会错失了机会。因为危、机常常是伴生的。


好比当年乔布斯研发苹果手机一样,很多人认为苹果手机屏幕太脆弱、不禁摔且待机时间短,如果苹果公司有强势的内审吹哨叫停了这个产品,可能就没有苹果手机和苹果现在的市值了。当然,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因为苹果的内审可能撼不动乔布斯的决心。


04

     

内审人用何种方式吹哨?


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内审人吹哨无往而不利呢?


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


用什么方式,可能也要看对象。


历史上有两篇著名的文章,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


一篇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篇是《触龙说赵太后》。


不爱听不好听的话,可能是人性的弱点。


如果在对象不想用某种方式听的时候,我们还用这种方式吹哨,效果可能不会很好。


我曾听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审计人员在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某高管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报销了一张头等舱的机票后,不问缘由直接冲到该高管的办公室质问他。结果让这位高管非常生气,在一次集团高管大会上,直接对审计部门发炮,让在场的审计部门负责人很是难堪。


这位审计人员的哨吹响了,但方式对吗?


这其实涉及一个审计沟通问题。


如果沟通不讲方式方法,不做准备,就好比吹哨不选方式一样。


05

     

内审人用多大力气吹哨?


选对吹哨的对象很重要,选对吹哨的时机很重要,选对吹哨的方式很重要,选对吹哨的力度也很重要。


力度太小,引不起对象的重视,甚至还可能被追责。


2007年,国家审计署刚对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审计过不久,郑筱萸被中纪委双规了,据说审计署的领导都急了。


面对这个重大违纪问题,审计署的哨吹响了吗?


后来,他们看了审计报告,发现里面披露了郑筱萸独断专行、不执行集体决策的问题,才稍稍心安。


面对重大问题,审计署对吹哨力度的把握也是很慎重的。


前审计长刘家义同志曾经讲过他面对关于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一份审计报告上报国务院时的抉择,一个人考虑了很久,这其实就是力度的把握。


06

     

内审人吹完哨就完了吗?


吹完哨,披露了问题,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可能也不行。


内审人可能还要盯住整改,确保达到了吹哨时的目的。


如果达到了目的,内审人是否要对自己高唱赞歌呢?


可能也不行。


因为,内审人的成绩很多时候是被审计单位的伤疤。


当我们在宣传成绩时,可能是在揭开别人的伤疤,别人可能不会好受。


很多人把内审人比作企业的经济良医,我们可能很少见有医生自夸医术高明的。但如果医生真的治好了病人的疑难杂症、救了病人的命,病人不仅会给医生送锦旗,很可能还会一生都把医生当作救命恩人的。


也许,我们内审人也能从医生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转载自快乐审计 Enjoy Audit公众号,本文作者:谢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