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习

首页 / 交流研讨 / 审计学习 / 正文

“18 家央企虚增收入 2000亿元”所引发对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7-11-07  浏览量:

2017年6月23日,审计署披露了对20家央企的审计情况:其中18家央企通过虚构业务、人为增加交易环节、调节会计报表等方式,近年累计虚增收入2001.6亿元、利润202.95亿元,分别占同期收入和利润的0.8%和1.7%。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很自然会有一种反应:那些虚增收入的央企里的内部审计人员为什么不能发现此类问题呢?或者,为什么这些央企里的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制止此类问题的发生呢?

为什么很多外部监管机关能够发现的问题,而企业里的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或制止问题?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本文不准备给出答案,而是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一些思考。

1.在不同企业体制下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一般来说,大家习惯把企业体制按所有制来划分。那么,现在可以主要划分为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对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有层层监管,例如:国资委、审计署、财政部等等。当然,上市的国企,还会受到证监会的监管。那么,在层层监管的央企里,内审部门能发现多少问题?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对于股份制企业,很多知名股份制企业的内审部门成为内审行业的标杆,例如:平安、华为等。至于为什么?你很容易找到答案。对于私营企业,内审部门要想发挥多大的作用,一般是靠私营企业主对内审的理解和支持了。

2.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以及外部监管的关系是什么?

很多教科书上讲,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可以相互的协作,利用彼此的审计成果。但实际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关系是否能够达到?在很多企业里,往往是会计部门负责外部审计机构的接洽和沟通。从实践上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间不会发生冲突,因为很多时候外部审计也要“看雇主的脸色行事”。

那么,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机关的关系呢?本文不做阐述。但是,我们往往看到内审部门是不希望外部监管机关对所在企业做出什么样的违规处罚的。那样,内审部门的面子过不去,甚至可能也会作为“挨板子”的替罪羊。

3.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里的最大利益共同体是谁?

内部审计部门也需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得到基本的利益保证。我们这里先不谈责任问题,因为利益会发生冲突,而不是责任上。内审部门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对审计工作的抵触,往往是因为内审部门触及到它们的利益。内审部门没有权威性也会体现在自身利益得不到保证。内审部门的利益共同体是谁,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答案。内审部门的最大利益共同体是大股东吗?是董事会吗?是企业管理高层吗?还是企业的员工?还是企业的客户?

4.内部审计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政策或会计政策?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关注点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刚开始内部审计也是从财务审计开始,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永远不会相同,因为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很多企业的内审部门都是先从财务审计开始的,然后扩大审计范围,但财务审计仍然占很大的比重。我们会看到,即使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同时开展审计业务,不少上市公司的还会出现会计报表造假,或者有些企业因为逃税漏税受到巨额税务处罚。那么,我们再次提问,内部审计可以影响到企业的会计政策或财务政策吗?

5.审计署曝光部分央企虚增收入后,这些央企的内审部门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对于部分央企虚增收入和利润,他们的内审部门没有发现吗?或者是发现了没有办法制止吗?那么,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呢?想必,这些央企的内审人员的素质应该是相当高的。是技术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有,发现了没办法制止的原因是什么?是有领导的暗示?还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当然了,最直接的原因的是,内审部门发现了问题而没办法揭示出来。想必,审计署这次曝光部分央企虚增收入和利润的事情会让他们的内审部门有很大的压力。至少,就此次问题,内审部门会开个会吧,会听一听企业领导的最新指示吧。其实,有什么反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后该责任去做,如何去做。

 

来源:内部审计思想(微信号:one_au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