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目的是提高审计水平、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单位创造价值。
一、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每年安排一定审计经费组织审计人员参与业务培训工作,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好地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为其提供发展空间。
二、培养作风严谨,慎独、勤思的内部审计队伍
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应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坚持原则,忠于职守;高度的敬业精神,踏实肯干,一丝不苟;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清廉谨慎,不徇私情;勤于思考的工作习惯,善于推敲,洞察秋毫。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控制机制
(1)要进一步强化审前调查的质量管理
一是确定审前调查内容,充分考虑特定内部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使调查内容尽可能全面。
比如,被审计单位业务范围、内部控制及风险状况、人员基本情况,审计期内经营状况及会计报表等相关纸质或电子资料,并对取得的情况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对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开展初步评估,对内部控制等薄弱环节或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充分有效的分析判断。
二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开展审前调查。
比如,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到被审计单位调阅部分资料进行试审等。
(2)要强化项目实施方案的质量管理
审计实施方案是针对某一审计项目进行的详细安排,不仅要规范步骤程序,而且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方案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力和指导力。
一是明确审计目标、对象、范围、工作要求等,说明检查的具体内容,必须检查或不需检查、重点检查或一般检查的内容应尽可能明确,做到重点突出,防止检查过程遗漏重点。
二是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审查方案的可行性,并报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时要全面掌握和控制项目实施过程,并在遇到需要调整方案的重大事项时,及时报批调整方案。
(3)要加强审计证据的质量管理,规范审计人员书面记录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可靠性、充分性和相关性原则,即审计证据必须与事实相关联,能够可靠地反映客观事实,足以支撑审计结论。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确保审计证据质量。
(4)要注重抓好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管理
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结论恰当。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部门要对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等进行复核,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完整性。
(5)要进一步建立三级复核制度
如项目负责人、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单位协管内部审计的领导(总审计师),或者项目负责人、实施项目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或审计质量专职复核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逐级审查的制度。各级复核人员应明确其具体复核内容和责任,实现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处于适当层次的控制之中。除了各项要素齐全以外,最重要的是审计事实是否清楚,对问题的叙述是否简洁、全面、明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6)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管理
一是在草拟报告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结构完整、内容全面外,关键是要提高审计评价、结论和意见建议的质量,做到评价客观、结论准确,提出的意见及建议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二是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对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审查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性程度,对审计结论和评价的恰当性负责。
四、积极做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工作
一是审计应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审计结果应作为评选先进、干部任免、等级评定以及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是加强多个项目成果的整合工作,在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上从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入手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将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并定期责成相关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
五、加大内部审计渎职或违规的成本
一是制定法律法规,详细规定审计人员职责以及违规的处罚,提高审计人员违规的成本,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制定渎职或者违规的界定标准。制定《内部审计责任认定办法》,详细规定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形以及具体的责任。可以采用如下原则:如果属于过失导致“本来应该发现问题而没有发现”,应追究相关责任人行政责任;如果由于审计人员渎职或者舞弊,造成企业或者相关人损失的,应该根据事件的大小、性质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分别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如果由于审计人员失职或者舞弊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应该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作者:浙江省余姚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 董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