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里的“国情”是指各组织的自身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8年3月1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正式执行,伴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内审迎来了一个行业发展的春天。国家、社会、组织重视,作为内审人,我们应该看到机会,抓住机会,顺应形势,促进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一个领导曾经说,国家审计于国家来说,更像一个大的内审,在职能和定位上和内审是一样的,内审和社会审计有鲜明的区别。规定和监察体改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内审和监察的地位,为促进组织健康良性发展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形式到实质,从表面到深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前期。布织道老师曾撰文总结过一些优秀标杆单位的内审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系统梳理和总结各组织的内审模式,并主张内审要符合各自的“国情”,可以学习借鉴,切忌简单套用,谨防拿来主义,以免水土不服,事与愿违。
对于众多的内审小白和瓶颈期的内审同行来说,定位模糊,方向迷茫,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等都是不恰当的心态。学习先进,开放交流,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创造价值,才是理性客观的。谈一下我对内部审计模式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尊重组织特性。
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审是不同的,目前我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内审。个人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环境,关注重点和企业有很大不同,相对来说范围内容要简单一些,更侧重与合规合法性,对效能的关注要少一些。企业内审又因为国有和私营性质不同,其运营环境,关注重点和力度拿捏也不同,民企更关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故而,要尊重组织特性,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第二,关注行业差异。
农业、工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内容和形式有重大差异,业务特征,运行模式不同,审计关注的点则不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别说是大类不同,就是工业制造业中的造纸、钢铁、化工、食品加工企业也各不相同。服务业中的餐饮、运输、培训也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内部审计在上述组织中的作用发挥,关注重点和要点也就不同。
第三,区分组织形式。
内审的独立性和全面性基于授权组织系统监控,更适用于集团化组织的内控环境,在业务范围,计划安排,授权监督等方面比较宏观也系统全面,便于铺开工作,也好出成绩。而本地化组织因身在此山中,在授权独立性上受限,也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容易走入过程控制的细枝末节,全局性思维受限。当然,深入实践也有利于弥补外审和集团审计的浮于表面,审计专业深度需要实践的积累与沉淀。
第四,归纳总结规律。
虽然组织的性质不同,行业特征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行业类别差异,但内审还是有其通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巧。如同财务核算一样,大规则适用于各行各业。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合同管理这三大版块,也是审计最常见的,最成熟的,效果最明显,成绩最突出的,就有很强的通用性。在审计理论,审计经验,审计方法,审计技巧上,都可以学习借鉴,转化运用。
业务审计千差万别,最具差异化,恰是内部审计的创新亮点,也是未来内审发展的拓新点。如流程制度审计,信息化审计,薪酬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还有其他很多专项效能审计,回归到内部审计的概念上,独立评价鉴定,识别规范提升,组织效率效果,所有的审计项目都有共性可遵循。如供应链管理,销售风险控制,物资效能管理等,其管理思路、方法和原则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问题的官职和解决上,需要延伸运用,这恰是考验每一个内审人专业和认真的关键点,运用规律和经验应对和解决问题,才是一个人的学习实践能力。
内审有规律可循,但无定式可依,贵在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地制宜,发挥作用。一个优秀的内审人要培养两种思维:一种是全局系统性思维,要有高度;一种是深入彻底性思维,要有深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提升我们的能力,从而支撑起梦想。唯有开放学习,用心实践,才能事半功倍,持续进步提升。所有的勤勉付出都是值得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一旦功夫到了,无论是由内而外的蜕变,还是由外而内的催生,你都会发生质变。立足“国情”,开放学习,奋进共勉,拥抱三月的春天!
(来源: 燕归来 内部审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