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习

首页 / 交流研讨 / 审计学习 / 正文

审计并非只是查问题

发布日期:2019-12-18  浏览量:

 

文/孙夏赋
《中国审计》2019年第3期
      在人们印象中,审计就是查问题。 其实,查问题充其量只是当前审计工作及其作用的一部分。 从长远和本质看,审计重在发挥治本、“治未病”作用。
      审计为制度性安排,是一种例行检查。 不论被审计单位是否有问题,凡属于审计机关管辖范围的,都要接受审计。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被审计单位均必须按规矩办事,经审计未发现问题,应当是一种常态。 好比人们例行保健体检,经检查,健康人自然不会被查出什么问题。 对经体检未查出问题者,人们除了对他们羡慕、祝福,不会指责医生 为什么没查出被查者有问题。 近些年来,审计情况有点复杂。 经审计未发现问题的被审计单位几乎没有。 久而久之,假如审计未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不怎么“惊天动地”,人们并不认为被审计单位遵规守矩,反倒猜测审计本身是否有问题,有无工作不到位,能否依法公正办事。
      形成这种感觉或印象,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被审计单位问题确实较多,一审计就不难发现,查不胜查; 二是除审计发现问题之外,对审计工作其他层面及所起作用,外界了解不是很多很够。
      先说被审计单位问题多。 被审计单位问题,粗略可分两类。 一是被审计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问题。 被审计单位执行纪律法规制度不严格、不正确,有的是理解不当、操作疏忽,有的则是故意甚至恶意违反。 二是非自身原因但表现在被审计单位的问题。 由于制度规定本身不健全、不配套、不完善,被审计单位无辜无奈、不得已而违反。 不论哪种情况,只要实际与规定对不上的,审计都要力求发现。 尤其对第二类,因制度规定的相对稳定性,被审计单位问题难免“层出不穷”、“屡审屡犯” 或“此起彼伏”。 审计机关也只好“屡犯屡审”,并在法定职责权限范围内,依法作出定性和处理处罚,或依法移送有权机关处理处罚。 随后,审计机关进一步将这些情况及结果向更多高层面报告,在更大范围公告。 其结果是,在审计更加广为人知的同时,人们的印象也进一步得以强化,似乎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也没什么没问题的被审计单位。
      事实证明,审计发现并处理问题,的确起到了治标、“治已病” 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问题的发生。 但必须特别指出,迄今人们了解不太多不太够的是,审计还发挥着两项巨大作用。
      一是建设性作用。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对由于制度规定本身不健全、不配套、不完善等而导致被审计单位不得已而违反的问题,事实上,审计机关并未陷于“屡犯屡审”的循环往复,而是一直在致力于分析原因,并向相关层面提出有关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和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以健全制度笼子,从而发挥审计在治本、“治未病”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这方面情况,在相关报告、公告中通常都有体现,可能是人们的“问题意识”,对此视而未见,或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是威慑性作用。 随着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随着统一领导、 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审计机关大力推进审计 全面覆盖,即对所有管辖范围内的 被审计单位(以及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对象)都要进行审计。 审计一视同仁、利剑高悬; 接受审计“人人平等”、机会均等。 被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整改,必须得到处理处罚; 无论经审计后还是暂未被审计的单位均心存敬畏,或不敢再犯,或不敢心存侥幸,做到少发生以至不发生问题,进而 “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审计的威慑性作用,也是最大的审计作用。
      讲到这里,联想到一则产品售后 实行“三包”的视频广告。 广告词说了实行包修包换包退,显示的则是相关工作人员无所事事、懒洋洋晒太阳的视频画面。 其核心要义是,产品质量绝对没问题,尽管放心购买(否则,“三包”人员就不会闲得晒太阳而是忙得不亦乐乎了)。 我希望,我也相信,假以时日,“审计就是查问题”的说法和现象将永远成为过去,“河清海晏”将为常态, 被审计单位不会有很多问题,审计人员也不会很忙(当然,有效实施并保持审计威慑必须常在)。
(作者系审计署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