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部审计的本能:我们需要知道真相
随着春节临近,我们武汉人跟全国人民一样都在热火朝天地准备年货和佳节团聚,尽管元旦时就听说华南海鲜市场有像类似SARS的传染病,但是很快我们就把这事忘了,听说还抓了造谣者。我们看着手机上搞笑的段子还到处转发呢……
然而这一切在2020年1月23日随着武汉市政府封城禁令——「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戛然而止。
一个惶恐的春节,万千人的生离死别,武汉才真正开始重视由华南海鲜市场传出来的神秘病毒导致的新型肺炎。身处疫情最严重的城市中的我开始漫天收集这次事件的真相。
2、内审人的共鸣:吹哨人的代价……
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最早发现情况不对,「这肯定有问题!」她最早判断并坚持上报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的「吹哨人」。「我这次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这是她和同事全力以赴地抢救患者生命,但还是有很多人相继离去后她在医院失声痛哭的场景……
今天,吹哨人张继先要当全国劳模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体现的是全社会对「吹哨人」及「吹哨人制度」的众望所归……
但另一位因「吹哨」受到警方训诫的李文亮医生却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死前留给国人一句最重要的话:「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我们内部审计就是企业的第二种声音,我们被贴上另外一个标签「吹哨人」。谁能领略这标签的背后「不是高光就是沧桑……」的心境?
「吹哨人」(Whistleblower)源自英国警察发现有罪案发生时会吹哨子的动作,以引起同僚以及民众的注意,后来被更多人解读为「告密者」。而他们实际上是在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发出警示、唤醒公众。爆发于2002年的世通事件,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会计丑闻,其财务造假数据达到38亿美元。被揭露后不久,世通宣告破产。揭露世通造假案的吹哨人,是其内部审计副总裁辛西娅·库珀。
2001年5月的一天,她手下一名审计人员震惊地发现,一笔高达5亿美元的支出找不到任何收据或对应文件。库珀开始怀疑公司高层在做假账。然而,公司首席财务官制止她继续查下去,甚至威胁要开除她,外部审计团队也对她的疑问顾左右而言它。库珀并未屈服。她带着自己的审计团队,在堆积如山的账目中发现了共计38亿美元的假账证据。经过数次内部审计会,假账事件被彻底揭露。而库珀和她的团队成员并没有感到胜利的喜悦。世通的破产固然是罪有应得,但公司轰然倒塌,意味着许多同事失去工作,而他们本都是无辜的。
后来,库珀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2008年,她出版了一本关于世通事件的回忆录,全部收入捐给大学,用于对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
3、吹哨人制度面临的大考
中国需要「吹哨人」,更需要吹哨人制度。
什么是吹哨人制度?就是知情人士的爆料制度。这个制度是不是摆设?取决于我们必须回答几个问题。
(1)吹哨人的良知、勇气和职业的专注
在所有的吹哨人中,关乎普通人切身利益的,尤其会得到大众的尊重。比如在医疗界,每一个吹哨人站出来,都是在挽救生命。
在经济社会,最为轰动的全球级商业大案,背后常有吹哨人的身影。在企业,每一个内审吹哨人站出来,都是在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健康。他们面对的是利益集团和潜规则,他们是逆行者。所以在资本市场上,内部审计被誉为「企业良心」 、「维护企业道德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内审人在吹哨前一定会想到后果,企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天」,吹哨会伤害自己的企业,会被打入「吃里扒外」另类人的冷宫,怎么办?
这种误区完全颠倒了「谁在伤害企业」的逻辑。
从企业外部看,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本应一致,资本市场上公众对于企业的评价不是看你的财报和现金流,也不是看你的产品,首先看的是你企业的「人品」。
看你是否遵守企业家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和诚信经营的伦理语言。如果你这些做不到,经济主体们凭什么为你投资?凭什么做你的债权人?
从企业内部看:对企业真正的伤害是经济领域的侵占和对企业利润的蚕食,它挖的不仅是企业的墙角,也是对企业、对员工切身利益的掠夺。
内审人敢于吹哨,是价值观VS利益观的良知驱动,是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对管理缺陷、邪恶势力嫉恶如仇的勇气,以及对职业的专注和素质,否则敢吹哨不等于会吹哨。
(2)企业对哨音的态度
企业对哨音的态度,决定吹哨人的命运是高光还是沧桑,这就是企业文化。
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范围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是现代企业加强监管、自律,致力于公司治理,营造优良的企业文化的明智之举。披露的目的是降低未来的风险,披露的质量体现在对坏消息披露的深度。
这对于一个最讲人情味的国度,对舆论的惧怕成为国内众多内部审计部门迟迟不敢举起这面旗帜,对重要部门不敢触及,对突出问题不敢揭露的动因。
我们武汉W集团从2002年开始实行审计公示,公司领导认为:记住一个错误的教训比记住一个成功的经验更深刻,坦荡的披露是建立诚信的途径。内部审计披露的力度无论是在本地区、本行业乃至国内都是最大的,审计披露所到之处,满足了企业对真实声音的渴望,带来的是一道道风险防线的构筑,一笔笔管理效益的增长,一处处支持审计、管理得人心风气的树立!这些非但丝毫无损企业的信誉,反而赢得公司上下内外对一个负责任的决策层所体现的坦荡、自律的境界的喝彩。
(3)接受哨音的直接通道
内部审计吹哨是对风险的预警,我们首先希望一把手听到哨声,如果我们汇报的通道不是直达一把手,则我们的哨声会降调和变调。比如审计报告对接的领导是副总,副总不会轻易得罪同僚,同僚拿到审计报告后,又会转给相关部门,最后这份审计报告又会回到原点——审计对象手中,审计报告无休止地修改、降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4)哨音需要高层会议上的一把椅子
审计署11号令让内部审计走上前台,增加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方面的审计。
IIA全球问卷要求内部审计了解所在公司的使命、战略、目标及其相关风险,而非只一味闷头做常规的底层的审计工作,单单只依靠书面交流汇报审计发现。
这些都需要我们内部审计在高层会议上要有自己的一把椅子,这样才能具备顶层视野,又脚踏实地,吹哨即一鸣惊人,又接地气。
(5)如何保护我们的「吹哨人」
吹哨的另一方式是秘密爆料。要成功建立吹哨人制度,还真不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吹哨人的问题,吹哨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无后顾之忧,不被训诫,是对「吹哨人」应当做到的最起码的保护。
重奖和严格保护,缺了后者,前者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被称为「深喉」的「水门事件」的吹哨人是谁?直到33年后的2005年,尼克松去世11年后,已经91岁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才承认他就是「深喉」。
我们在很多范围开展了对设立举报热线(以下简称热线)企业的问卷调查,「举报人考虑安全第一,还是重奖第一?」回答是前者。当然,举报有奖非常重要。它不仅能为大量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提供了线索,而且对类似行为的继续发生,形成了有效威慑。
(6)吹哨人制度的反思
理性的领导人愿意听第二种声音,但并不是坏消息越多越好,关键是如何防范风险?
企业设置热线,也并不是接到的举报越多、抓的人越多越好。设立热线的真正目的是让贪腐者在伸出贪婪之手的那一刻——三思而行!
「吹哨人」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在肯定的同时也需要反思,为什么我们需要「吹哨」?
(转载快乐审计公众号 Enjoy Audit,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