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习

首页 / 交流研讨 / 审计学习 / 正文

【理论探讨】大数据审计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

发布日期:2018-09-06  浏览量:


来源:中国审计报  作者: 天津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健

党中央强调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既为实现审计全覆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也对审计全覆盖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审计工作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将大数据审计作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构建智慧化的国家审计新模式。

审计全覆盖既是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也是改革深水区的重大挑战;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子环节,也是党、国家、人民对审计事业的期许。它突破了传统审计的内涵,提升了国家审计的视域格局,带来了国家审计事业的系统性革命。面对新形势,必须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主动适应大数据生产资料对审计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断将大数据从技术层、组织层、制度层引向思想层,将大数据的“上善之水”浸润于审计全覆盖实践的谋划、实施、运行、评价各个阶段与层次。

“样本=总体”为改革基点,实现多维覆盖

舍恩伯格在其名著《大数据时代》中提出了“样本=总体”的理念,彻底颠覆了人们解读世界的思维方式。审计全覆盖战略与大数据的这种全新理念高度契合,它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以全数据为基点,构建全口径、大集中、整建制的数据中心,将横向上的同级单位,纵向上的下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财务业务数据全部纳入监督视野,数据全程持续实时传输,覆盖场域由计划安排的被审计单位,拓展到所有的被审计单位和与之相关的主管部门,实现样本覆盖维度的横向延展、纵向贯通、实时更新。通过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从联、采、传、转环节入手,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统一格式规划库,实现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彻底突破底数资源匮乏、分析视角单一、绩效标尺不一等客观受限条件,逐渐打破“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传统审计格局。

建设审计模型体系,在人机共进中汇集智慧伟力

审计模型是审计价值判断的数据化表达,它蕴含着审计经验的积淀、工作重点的阐释以及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全口径的大数据只有经过理性模型的打磨才能从审计视野提炼出成果,产生出价值,才会是真正的审计生产资料。

大数据审计要聚焦数据与人的结合,要汇聚全员智慧研发凸显应用者价值的审计模型,并辅之以补建、校验和纠偏机制。通过分门别类建设大数据审计团队,将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财务、投资、法律、数据人才加以整合,发挥专长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研发,从杂乱无章的数据堆砌中抽离出关键点,模型生成与模型审计在实践中交互共进,动态性连续性的模型运行闭环逐渐形成。同时要基于前瞻视野建设具备自我学习功能的智慧型审计模型体系,用计算机实现审计模型的自我阅读、自我修正、自我演进,使大数据在人机共进中成为智慧审计生产力的催化剂。

用多维融合型的管理体系适应全覆盖时代审计生产方式变革

原来的审计机关科层制的结构模式以及项目化的审计工作组织方式,可以适应我国传统“上下对应,左右看齐”的权力结构,通过一个业务处室对应几个委办局来梳理审计项目,形成了稳态的布局安排。然而在全覆盖时代,信息巨量化、组织弹性化、事项分散化、环境复杂化,这都在倒逼审计机关多维融合、自身求变,用“和而不同”的大数据型审计管理体系适应时代变革。

组织融合。要建立总分统合的新型审计组织结构,适应全覆盖时代的审计新需求。由审计工作组负责顶层设计和协调指挥,审计项目团队负责编制方案、专业指引,各个核查组专司现场延伸之责,各个组有分有合,在运行中融合统一、协调一致。以数据平台为粘合剂,以结构变革为杠杆,把审计单兵的1”与兵团的“N”相融合,发挥“1=N”的整合大效应。

资源融合。审计资源调配上,基于人力资源数据的全维度挖潜,从横向、纵向、内外整合审计力量,在系统内部打破处室、层级界限,在系统外部抽调内部审计人员以干代训,各类人员混合编组,各审计组均衡配置专业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处室编制设定导致的力量不均、专业固化、视角单一问题。

业务融合。在实施具体的审计业务中,推行统合化管理,前方现场核查与后方数据分析统一谋划、协同推进。大数据分析团队将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远程审计、批量审计部分从具体业务中剥离,作为审计组的“总后方”,把共性问题的深入解读后形成的重点延伸方向和疑点线索推送给现场核查组。核查组将现场审计取得的下游数据和疑点核实结果及时反馈回数据分析团队进行二次分析验证,审计项目间共享数据分析与实时监控成果,形成互享、互通、互动的交融型工作模式。

机制融合。利用大数据资源,按照日常监督抓早、专项监督突出重点、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兜底的指导思想,根据审计对象特点,区分不同覆盖频次和密度,分别针对联网单位的共性管理事项(如预算执行、三公经费等)、国有企业的灵活性创新性事项(如“三重一大”事项、股权变动等)、经济责任审计立体型多维性事项(如宏观政策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等)开展动态式、叠加式、穿透式的全覆盖审计,各个断面数据的科学整合分析与现场职业判断充分融合。

运用大数据的广域功能契合审计全覆盖的战略内涵

审计全覆盖的范围和对象为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它以公共资财为基线自然延展到公共权力运行维度,传统审计的评价鉴证功能已远不能满足如此高的目标要求,必须结合大数据的特征延展审计功能。

预测功能。不久前,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在党中央设立审计机构,使得审计服务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职能大为拓展,国家审计必须通过提升对经济社会的预测功能才能更好地完成该使命。在大数据审计时代,必须对经济发展、财政收支、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全数据底数进行清洗、分类、研读、加工,并通过结构性、动态性分析最大程度上强化审计的社会系统预测能力,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与运行规律,聚焦“三大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战略决策层和战术决定层为国家治理提供客观理性的科学预测。

穿透式查弊功能。审计事项跨行业、跨平台、跨层级、跨领域特点明显,为避免审计监督重叠和真空,必须串联各审计事项。通过对数据的瞬时性、穿透性比对,将法规政策、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绩效穿透性链接,透过重大决策部署、重大资金、重大项目等关键环节聚焦干部的责任担当与治理能力,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鉴别公共治理行为的本质属性,实现穿透式的审计监管。

宏观普查与微观点查的双维评测功能。传统审计基于“经济监督论”,将审计定位为于经济控制与微观查处。审计全覆盖超越与升华了对国家审计本质、目标和职能的认识,必须从宏微观双维重新认识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通过政策数据的分析、研读、评价以及对大数据的关联印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揭示宏观系统性风险,实现全局威慑性、审查公平性、整改一致性的统合,积极推进审计导向由合规向绩效转变。在微观层面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数据的关联性审查比对,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多维性、立体性、公允性评测,倒逼审计对象提升党的政策与国家法治的遵从度与执行力。大数据审计的宏观普查与微观点查双维驱动力将大大拓展国家审计的横平与纵深治理格局,提升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层次和作用。